2012年3月23日星期五

林慧欣:《教育改革,改什麽?》


教育部日前宣佈,目前正在著手處理3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教育制度檢討行動,並將在4月起舉辦對話會,向各界徵求意見,以制定未來的教育大藍圖。

此事攸關著未來教育制度的大方向,然而,當局在這一次的改革計劃中,是否有能力打破現有教育體系的種種弊端,還是讓人十分懷疑。

我國教育界現象最為引人詬病的其中一個地方,是政治決定影響教育政策。許多教育方針通常不是由專業的教育界人士或學者來制定,而是由政治人物說了算。

就以英語教數理政策來說,當年前首相敦馬哈迪一聲令下,就倉促實行,並未諮詢專業意見,以及考慮現有資源是否足以有效地落實此政策。時移世遷,隨著新領導層的更替,當局又是在未廣徵各方意見的情況下,倉促地取消此政策,又是一個政治決定。

至於擾攘數十年的華小各種問題懸而未解,更是逃脫不了政治牽制的因素。華小的困境,若官員拋開政治,若純粹從教育資源分配欠妥的角度來看,問題其實很容易獲得解決。當局常抨擊華教人士將此問題「政治化」,孰不知華小的問題本來就是政治因素在作怪。

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,我國的教育方針向來以為國家的勞力市場栽培人力資源為主導。誠然,為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著想,在擬定教育政策的時候,不能不將此因素考慮在內。然而,不應一味著重技術性知識的灌輸與開發,而忽略了人格教育的養成。

大馬目前的教育體制仍以應試為主軸,從小學到中學,若完成整個政府教育體系,學生總共要面對4項政府考試。這樣的制度造成學校教師在編排課程與授課 時,過於偏重於灌輸知識,而忽略缺乏人文素養的栽培。筆者曾在小學擔任過一段時期的代課老師,發現到學校老師對美術、音樂、體育等課都不重視,甚至有老師 把這些課當作「補習班」,給學生上考試科目的課,讓他們做練習。培育一個個只有知識,但不懂欣賞「美」的學生,能算是成功教育嗎?

政府一直高喊要朝先進國的宏願前進,不斷強調要培養更多高科技人才。因此,目前的趨勢是重點發展理科,輕視文科。在中學階段,成績最優秀的學生都會 安插在理科班,其次是商科班,文科班則常常被視為放牛班。造成許多人一窩蜂念理、商科。一個只注重物質建設,忽略精神文明的國家,會是一個怎樣的國家?

百年樹人,要辦教育,不能見林不見樹。國家是由無數的個體所組成的,有了無數獨立優秀的個人,才能造就偉大的國家。教育所應首先著重的應該是人,而不能只是把人當國家發藍圖里的工具或機械配件。要辦好教育,應有這個覺悟。

【轉載】原文地址





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