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

錢穆談 人性本善 “ 內心之同然 ”


古代本來是沒有葬禮的,在孟子想象中,古代的人死了,扔掉就算。有一天,某一個人走過他已死的父親被扔的地方,看見他父親的遺骸,做了狐貍的食品,許多蒼蠅蛀蟲攢集。他一見后,不自覺的頭額微微的出了一些兒冷汗,這些兒冷汗,不是怕著怕人批評他不孝而出的。當知那時本來沒有孝與不孝的問題,也沒有那種教訓。那人的這些汗,是由他內心情感上自然流露出來的。於是他急忙跑回家,拿著鋤頭轉來把他的父親的死尸掩埋了。這是傳開去,必是得到了大家內心的同然,大家才依仿著他,也來把各自的親屬的死尸掩埋了。這就是上古葬禮的開始。

我們可以再替孟子補充往后的情形。平土掩埋之后,難免又被狐貍挖出,於是進一步才有棺椁之制。后來慢慢又感覺到要去葬處徘徊憑吊,怕葬久后,記不得葬地,才有了墳墓,才立了碑志,逐成了現社會共行共由的一些喪葬禮節。

當知這不是某個聖人一時的發明,而是全人類在一天一天中逐步形成的。這不是聖人的政治、法律、教育來強制或愚弄人民而有此禮節,這是風俗與禮教之自然形成,他背后支持著的是人類共同的“良心”。最先表現在那人頭額上的些微冷汗,就是人類性善之表現。從此可知一切人類社會文化演進,種種法律、政教之產出與形成,并非由于外面的力量所致,而是人類內部所自有的同然之心之自然流露而完成。


錢穆:《講堂遺錄-中國思想史六講,中國學術思想十八講》,北京:九州出版社,2010年,頁28-29。


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