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22日星期二

廖珮雯:《科技是我的身體和情感寄託?》

當人們不再從觀看日月星來瞭解時間,時間被鐘錶的一分一秒「侵佔」。人們對時間的認知,已不自覺地被框限於分秒的單位世界。當人們不再面對面溝通,溝通能力從望著對方的眼神和肢體,變為聆聽的聲音,溝通已被手機超越時空的能力「切斷」。人們對溝通的認知,不再是親密的互動。當人們不再用腦力記憶,記憶能力被電腦龐大的x00GB記憶體「騎劫」。人們對記憶的認知,不是過往的生活點滴,而是幻化為不同Folder的儲存檔。

與電腦相輔相成的網絡,Google和面子書徹底改變人類生活模式和思考邏輯:探索知識不再是看書或問人,人際關係不再「你好」而是「like」。手錶、手機和電腦,是當今深入人類生活最密切的高科技產品,它們是人類消費的對象,是人類需要和滿足的物體。於是,我們忘了感受日月星辰和潮汐變化,忘了人與人之間的對話,忘了腦力的無限潛能。我們把人類原始擁有的能力,交託給科技,隨身攜帶,讓它們從此變得人性化,進一步成為人類身體的延伸。

這群物體,它們承載人類生活記憶、方式、模式,甚至人生背景、思想、觀念。看一看手錶就略知主人,動一動手機即知主人生活點滴,開一開電腦或面子書就瞭主人性格。

這是一個方便快捷的先進社會,也是一個可怕的科技後現代。同事的電腦某天突然在毫無預警下「暴斃」,送到「電腦醫生診所」檢查,醫生說:「我們已經盡力,硬碟已壞死。」,當場宣佈「死亡」。同事彷彿來到世界末日,失了魂般,一整天在思考究竟電腦內存了什麼資料,而過去的人生也如硬碟壞死般,隨之灰飛湮滅。她突然想不起來人生是怎麼度過,因為都存進電腦里,長久依賴電腦幫忙儲存人生記憶,一旦電腦壞死,人生也突然被delete,剩下一片空白。

當科技已成為生活一部分,為什麼人類會無法克制地產生移情作用?為什麼人類極度戀物?當人類享受於支配科技物品時,反被支配的滋味又如何?後現代學者布希亞說,被消費的東西,永遠不是物品,而是關係本身。人和物品建立深厚關係,依賴、移情、戀愛,這層關係,是人類反被物品支配的情感依託。

除了人類對物品情感依偎,麥可魯漢提出的「媒體即訊息」理論,提到媒體內容固然重要,但媒體形式所造成的影響,遠比所承載內容可能產生的影響來得更為深遠。媒體的產生,影響個人及社會的不是媒體內容,而是媒體本身的性質。人類在人性化物品的世界,消費和物品的關係;在新興媒體產生的世界,人類消費人與科技的新社會模式。人與科技的關係有無限可能,以同事因電腦壞死而失魂落魄為例,人類主宰科技卻反被主宰的趨勢日漸明顯,而兩者之間界線模糊,科技不只侵入生活也侵入情感世界。

面子書和「愛瘋」的風行,對平均每3個月才上一次面子書、出門忘了帶手機、空閒只看書不上網的筆者(一個80後)來說,雖然生活很「老古董」,也與科技脫不了關係,因為印刷科技已侵入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。

廖珮雯:<科技是我的身體和情感寄託?>,《東方日報》,200111118日,星期五,頁A10

1 条评论:

说...

人,已逐漸被科技主宰。是喜,是悲,見仁見智。